6月2日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都是一个不眠之夜。
因为鸿蒙刷屏了。
看上去像是一夜之间,鸿蒙成为了一把不仅能拯救华为于水火,还能帮助中国的ICT产业争夺产业主导权,甚至还能助力大国竞争的上古神兵。
但真的不能过于乐观,尤其是在目前这个阶段——因为在“脱钩”和“摊牌”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对于鸿蒙的过度吹捧除了增加一些虚妄的自夸之外,并无太多现实的安全感。
当我们从历史中寻求答案时,会惊讶地发现并不是只有华为搞出了鸿蒙这个“备胎”方案,实际上更早的是三星。
当然,三星的方案失败了。
三星的未竟之功
2011年9月底,三星联手英特尔发布了Tizen(泰泽)操作系统。
而且跟现在我们看到的鸿蒙系统适用于多个场景的特点类似,Tizen系统也是分布式的多场景设计模式,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甚至包括车机系统。
而鸿蒙系统的特点,也跟Tizen高度接近。
相对于华为的未雨绸缪,当时的三星和英特尔作为各自领域的巨头,面临的焦虑更多。
三星是安卓系统的最大使用者之一,但是当谷歌在2011年宣布收购摩托罗拉之后,三星对于后续可能发生的安卓系统授权问题疑虑重重,所以也想找一个“备胎”以备不测。
英特尔也有类似的焦虑,其旗下的Meego操作系统已经边缘化,在苹果iOS和安卓两分天下的情况下,如果再不拉来三星进行合作拼死一搏,操作系统方面就没英特尔什么事了。
纸面上,Tizen集中了很多优势:包括三星的手机、电视等多个硬件业务,英特尔的芯片业务和合作伙伴资源等等,打造成新的操作系统第三极似乎不是难事。
但最终,Tizen没有实现类似于三星和英特尔对其的期待。
一位分析师说:尽管市场上早就有了打造一种全新的操作系统以替代安卓的意愿,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意愿并不意味着必然成功。
现在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鸿蒙系统。
生态才是真正的难题
Tizen没有建立起安卓或者iOS那样的生态,被认为是边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只是华为一家或者若干家手机制造商或者生态伙伴使用这种系统,根本不足以对抗安卓系统,何况华为也是一个依赖海外市场的巨头,而这些市场的用户已经习惯了安卓。
让他们从安卓转向鸿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用户习惯等教育问题。
跟这些用户紧紧捆绑的,就是生态系统,以及背后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开发者,他们和苹果和安卓形成了和谐共生的关系。
当然,现在鸿蒙已经有了海尔、格力、美的等生态合作伙伴,但是和安卓以及苹果iOS相比,几乎就是沧海一粟。
这已经超越了技术本身——如何才能说服海量开发者共襄盛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还需要时间。
三星一向以“全产业链”著称,也不缺技术,英特尔甚至拥有一大票让人羡慕的朋友圈,但Tizen依然倒在了“生态”这一关。
另一个案例就是微软。
相比三星和英特尔,微软拥有更加强大的资源优势,但是收购诺基亚之后的经历表明,微软的移动操作系统在市场上输得精光。
国内巨头方面,阿里也做过类似的系统,同样无疾而终。
现在同样的问题轮到了鸿蒙。鸿蒙就一定比当年的Tizen,或者微软们更强?
很难说。至少他们的失败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而从目前几大手机巨头对于鸿蒙普遍表现冷淡来看,短期内他们不会接入鸿蒙系统,这就又一次进入了那个死结,也就是Tizen们的覆辙。
这也完全符合商业逻辑,因为华为也做手机,而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脑袋,系在华为这个竞争对手的战船上。
“谷歌式困局”带来的原罪
目前华为解决不了的,就是当年谷歌也曾经历的原罪困局。
谷歌也曾对三星在安卓阵营的一家独大表示过不满,有一段时间曾经自己下场造手机,以对抗三星和苹果。
由于三星使用的安卓系统同样来自于谷歌,在前者看来谷歌这种行为无异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所以威胁要重拾自己的Tizen系统,并退出安卓阵营。
<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